2015年4月28日 星期二

胎兒及嬰兒時期,缺鐵會影響日後學習能力以及免疫力下降

民意日報記者彭惠美報導/缺鐵是世界各國小朋友最常見的營養缺乏問題,它也是引起缺鐵性貧血的主因,世界衛生組織(WHO)估計全世界約有1/4的人口有貧血;特別是學齡前兒童、青少年及婦女。對發展中的國家,特別是亞洲及非洲,缺鐵是很有挑戰的問題,在美國約有9%的學步兒有缺鐵,2 ~ 3%有缺鐵性貧血,而國內統計,約有10 ~ 20%有缺鐵問題。
鐵是製造紅血球的必要元素,缺鐵會影響紅血球運送氧氣到全身(包括腦部),所以鐵不足會使人易疲勞、沒精神、注意力不集中。另外鐵也是中樞神經細胞合成與傳遞的重要元素,特別是控制學習與記憶的「海馬迴(Hippocampus)」部位,因此在胎兒及嬰兒時期,鐵的不足會影響日後學習能力。
郭綜合醫院兒科林愛惜部長表示鐵質缺乏,造成血紅素合成有缺陷,使血液中紅血球內的血紅素減少,進而演變成「幼兒缺鐵血性貧血」,它不僅是營養問題,更是影響到動作表現、認知及學習的表現。根據研究,缺鐵孩童不論有無合併貧血,在兒童發展的各項表現會比正常孩子差,且持續追蹤,孩子長大後上學的表現、學習力、動作表現也都比其他孩子落後,嬰兒時期缺鐵也會影響其社交情緒發展,甚至可能造成注意力降低、過動症的問題。國外研究發現,2歲前缺鐵性貧血幼兒於419歲時,其認知能力與學業成就比沒有缺鐵性貧血較為低落,因此治療上要注意缺鐵是一種症候群,是慢性累積所致,並非最後的「診斷」,一定要尋找病因,才能對症治療。
    林部長表示造成缺鐵的常見原因:一、出生前後的危險因子:如母親缺鐵、早產兒、低體重兒、胎兒母體輸血症、雙胞胎兒輸血症候群等二、飲食因素:是嬰幼兒最常見的原因,如鐵質攝取不足、偏食、在6個月後極少添加副食品、1歲後喝過多的牛奶。三、腸胃道疾病:如消化性潰瘍、腫瘤、慢性腹瀉等。
臨床上,輕度貧血不會產生明顯症狀,所以容易被忽略,大部分是小朋友生病時,經抽血發現,中度至重度缺鐵性貧血會發生疲倦、暈眩、呼吸急促、心跳加快、臉色蒼白,同時可能伴隨無痛性舌炎、口角炎,且導致運動耐力降低、免疫力下降。
有紅肉、肝臟、動物血、柴魚片、蛤蜊、牡蠣、蛋黃、黑木耳、金針菜、腐竹、黑芝麻、穀類、紅豆、皇帝豆、蓮子、杏仁、葡萄、黑棗汁、南瓜等。動物性食物含鐵質的吸收率和利用率是植物性食物的三倍,通常顏色愈紅,含鐵量愈高,維他命C可促進鐵質的吸收,但茶和咖啡中的單寧酸卻會妨礙鐵質的吸收。
若孩子有缺鐵和缺鐵性貧血,除改善飲食習慣之外,還需搭配醫生開的口服鐵劑直到血紅素回復正常,還繼續多吃兩個月,且每兩個月血液檢查並長期追蹤孩子的身體狀況、學習表現和認知。
幼兒缺鐵是可預防的,6個月大後的嬰幼兒對鐵質的需求大增,須從食物上加強補充且每天應攝取富含維他命C的食物,1 ~ 5歲幼兒每天牛奶量不可超過600ml

身為照顧者,我們有責任提供孩子富含鐵質的營養食物,且建立正確的飲食習慣、不偏食,將有助於預防幼兒缺鐵和缺鐵性貧血,也有利於各項發展,給下一代美好的未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