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8月8日 星期二

胃剩一半殘胃癌作怪

民意日報記者李麗梅.陳素珠報導/一位82歲的老伯,平時無慢性病史,自述年輕時(50年前)曾因胃穿孔接受過手術,切了一半的胃。老伯自從二週前開始有解黑便情形,同時並覺胃口越來越差,且偶覺噁心、頭暈、虛弱。家屬也覺老伯近期越來越瘦。於是老伯被帶往郭綜合醫院腸胃內科門診求診,隨即安排住院進一步檢查。胃鏡及電腦斷層檢查發現靠近之前手術之胃腸吻合處有一腫瘤,切片報告證實為腺癌。於是老伯被診斷為殘胃癌,並接受手術治療。術中發現之前老伯所接受之手術為胃部分切除並行畢氏第二型手術 (Billroth’s operation type 2胃空腸吻合術)。而術中同時發現腹腔內有少量腹水,而後之細胞學檢驗證實為惡性腹水。郭綜合醫院一般外科將殘餘之胃(包括腫瘤)大部分切除後,行Y形胃空腸吻合術。 老伯術後四日開始進食,恢復良好。手術檢體之病理檢驗證實為殘胃癌第四期。(雖無遠端轉移,但有惡性腹水)。術後一個月開始接受化學治療及標靶藥物治療。
郭綜合醫院一般外科主任盧乃寬表示,殘胃癌是胃癌的一種,就是在殘餘的胃內所發生的癌症。定義為因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行胃部分切除術後五年以上,由殘胃發生的原發性癌。殘胃癌佔胃癌之 15% 之間,男女之比約為 5.41,平均發病年齡約為65歲。殘胃癌發生的時間平均在胃手術後13-19年間,文獻報告有短於10年的也有長達45年。研究指出,胃手術後15年內胃癌的發生率較一般人群的胃癌為低,而術後15年以上,發生率逐漸增高,至術後20年以上,其發生率則較一般人群高出67倍。
殘胃癌的症狀與一般胃癌類似,包括上腹部悶痛,甚至可摸到腫塊,食慾不振,進食後易飽脹,甚至噁心嘔吐,吞嚥不適感,貧血,解黑便,虛弱無力,甚至體重下降。
手術過的胃為何會產生癌症? (1)胃部分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後,胃呈低酸或無酸狀態,加以胃泌素分泌下降使保護性粘液減少,胃黏膜逐步萎縮。(2)煙燻,鹽漬類食物,某些蔬菜,甚至飲用水含硝酸鹽。硝酸鹽經腸胃內某些細菌還原成亞硝酸鹽,與其他胺類再形成硝酸胺、亞硝酸胺。亞硝酸胺為頗強的致癌物。而胃酸減少有利於細菌在胃內的繁殖。於是增加了硝酸胺類的物質在胃裡的生成。(3)胃手術後,尤其是接受過畢氏第二型手術,其膽汁、胰液和腸液容易逆流入胃,久而久之損害胃黏膜,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、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。
殘胃癌的治療上以根除性手術為主。術後輔以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甚至標靶藥物使用。但對於無法根治的病況,如已腹腔內擴散或已遠端轉移者,則以姑息性手術為原則,輔以術後綜合治療。
殘胃癌與大多數胃癌類似,因確診時病況大都晚期,故大多數預後不佳。總五年存活率約30%。第一期與第二期殘胃癌五年存活率約90-100%40-80%。但若進展至第三期之後(包含第四期)之五年存活率約僅14%。若病況能早期發現而儘早接受根治性手術,治癒率可達50%
醫師呼籲,平時應注意有無腹部不適症狀,飲食作息應正常,減少攝取煙燻,醃漬類等含硝酸鹽類食物,多吃蔬菜水果,適度且規律運動,不吸菸,少喝酒,以預防胃癌發生。尤其曾因胃或十二指腸良性疾病而接受部分胃切除手術者,最慢於手術後15年應開始定期接受胃鏡檢查。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